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微信登录

微信扫一扫,快速登录
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8|回复: 0

庄子笔下的资源博弈:为什么讲道理赢不过拿刀剑?

[复制链接]

67

主题

0

回帖

245

积分

管理员

积分
245
发表于 4 天前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
一、开篇:庄子的寓言谜题——仁义 vs 强权

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,或许就是为什么讲道理的人总说不过拿刀剑的人。庄子在书中写的一个故事,把这个问题揭示得淋漓尽致。

二、故事:孔子劝盗跖——一场注定失败的游说

孔子听说世上有个叫盗跖的人,带着9000手下横行天下,攻打诸侯、抢掠牛马、抢夺妻女,所过之地百姓苦不堪言,大国闭门固守,小国仓皇逃窜。盗跖的恶行天下皆知,孔子心生忧虑,欲感化他以避免生灵涂炭。

他找到盗跖的哥哥柳下季,直言身为兄长理应劝导弟弟,如今弟弟成天下祸害却不加教诲,是兄弟之耻,执意要亲自前往劝说。柳下季一再劝阻,称盗跖心思如风难测、辩才锋利、性情乖张,顺其意则喜,逆其心则翻脸,先生前往只怕有去无回,但孔子坚持成行,带着颜回、子贡直奔泰山脚下。

彼时盗跖正与手下歇息,甚至把俘虏剁成肉块,场面惨烈。孔子下车求见,盗跖听闻后勃然大怒,拔剑在手、气势如虎:“你这鲁国的伪君子,崇古惑众、扰乱天下,还敢来见我?再不走就把你剁了给士卒下酒!”

孔子仍上前恭敬拜见,劝道:“我听闻将军兼具美貌、智慧与勇武,三德合一,若能休兵罢战、建立国家、尊奉祖先,必能与诸侯并列,为天下所敬。”盗跖冷笑,目光如炬厉声喝道:“美貌是父母所生,我自己清楚,不用你来奉承!你说建立国家,尧舜汤武都曾称王,子孙却无立锥之地,不正是因贪利而亡吗?”

“古时人类与鹿共处,耕田而食、织布而衣,互不伤害,这才是正道。后来黄帝尧舜因逐利兴兵,流血千里,哪里有什么仁义?你孔丘不过是用花言巧语迷惑天下君主,以求富贵伪善,你才是乱天下的根源!为何世人叫我盗跖,不叫你盗丘?”

盗跖越说越激动,将伯夷、叔齐、介子推、伍子胥一一数落,称他们不是饿死就是被杀,所谓忠义不过是笑柄。“人活一世不过百年,真正能开口大笑的日子能有几回?你空谈仁义,叫人舍弃眼前的声色滋味,这不是害人吗?你这虚伪之道,不值一提!”盗跖拍案大喝,震得山谷回响。

孔子脸色惨白,慌忙告退,出门上车时三次抓不稳缰绳,眼神恍惚如死灰。弟子见状大惊,孔子苦笑道:“这次是我自找的祸事,明知老虎在前,还要去拔它的胡子,差点连命都没了。”

三、争议:故事的千年解读——讽刺还是揭露本质?

故事的核心是讽刺孔子,还是揭露社会本质?历代解读大多集中在“贬孔扬跖”:有人说庄子借盗跖之口讥笑孔子迂腐无用,讽刺儒家空谈仁义不合人情;有人认为这契合庄子一贯的相对主义,“道义有道,圣人未必真圣”;还有学者提出,这一篇章可能是后世伪作,目的是贬低儒家、张扬道家。

但无论哪种解释,都将故事视为思想交锋的寓言——孔子代表仁义名教,盗跖代表本能欲望,庄子似乎更偏向揭露前者的虚伪。可若将故事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,孔子败走的背后,藏着一个更核心的问题。

四、本质:资源获取的三种博弈方式

孔子与盗跖的争论,本质是“资源该靠什么获取”的博弈。说到底,任何社会的矛盾都源于资源的不充足与不平等,而人获取资源的方式,大体逃不出三种:

(一)力筹:双手换来的温饱,最朴素也最卑微

这是最普遍的资源获取方式——靠双手劳动,用汗水换报酬。农夫下地耕田、工匠打磨器具、商贾辛苦奔走,都属于力筹。它稳健可持续,却是最卑微的方式,从业者往往被压在社会底层。

翻开历史,从井田制到小农经济,亿万农人耕田织布养活了整个王朝,是社会的根基,却也是最无力的一环:官府征税就要勒紧裤带,徭役一来就要抛下农具,哪怕再勤劳,所得也往往只够一家温饱。

(二)血筹:用命换来的报酬,最直接也最残酷

如果说力筹靠汗水,血筹就靠鲜血——说白了,是用命换资源。它背后有笔简单的账:只有当能赚到的利益大过可能丢掉的命,这件事才划算。所以越是乱世,靠血筹谋生的人越多。

血筹不创造新财富,只转移财富——别人的钱袋、粮食、土地被暴力撬开,换了主人。比如有人穷得揭不开锅,没手艺、没田地,唯一能换钱的就是命:去当兵,拼命冲锋夺军功;去落草,提刀拦路抢财物。乱世里,兵和匪的身份还会互相转化,今天是兵,明天可能成匪,而“剿匪”和“招安”,很多时候只是换个名头重新分配财富。

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土匪会做修桥补路、打击恶霸的善事——杀太狠就没人可抢,活路终究要靠百姓,所谓善事,不过是血筹的长远算计。

(三)言筹:靠解释权换好处,最体面也最隐蔽

力筹靠双手,血筹靠刀剑,言筹靠的则是“解释权”——谁能定义大义名分,谁能说清对与错,谁就能拿到最大的好处。所以人们常说“入关之后自有大儒辩经”,干得累死累活,到头来可能不如写一份PPT,因为解释权能把不合理变成合理。

解释权不是凭空来的,往往靠三种力量支撑:

1. 地位背书:身份越高、越靠近权力核心,说话越有分量;
2. 知识体系:谁垄断经典释义、话语资源,谁就能设定解释框架(古代大儒能“洗白”,就在于掌握了“天理人伦”的解释工具);
3. 舆论网络:需要传播渠道,古代士大夫互相唱和形成声势,现代则是占领舆论场就能定义“正义”。

解释力的来源是权力、知识与传播的结合,谁掌握得越多,谁的解释就越像真理,言筹的回报也会源源不断。比如清军入关后,最棘手的不是战场,而是合法性:江南文坛领袖钱谦益转投清廷,用“大一统”大义劝人归顺;辽东儒生范文程提出尊孔崇儒、沿用科举,帮清廷稳住大义。这些大儒没打过一场仗,却凭一支笔坐上与流血将军几乎同等的高位,这就是言筹的力量。

五、答案:为什么讲道理赢不过拿刀剑?

按理说,言筹比力筹体面、比血筹安全,该是最划算的方式,可为什么孔子这样讲道理的人,会输给拿刀剑的盗跖?

其实孔子看似代表言筹,却有个致命问题:他没有变现言筹的能力。当时的孔子既无权力、无资源,也给不了盗跖一寸土地、一粒粮食,甚至给不了他安全退出的保证。对盗跖来说,孔子的大道理是空洞的,而血筹能立刻兑现——抢来的粮食能吃,夺来的财物能用,这才是实打实的好处。

说到底,言筹不是天然有效的,它必须有“支付者”才有力量。当皇帝采纳儒家思想,言筹能变现,读书人可凭此封官授爵;可当儒者只是孤身游说,他的道理就只是空气。

这也提醒我们,力筹、血筹、言筹的背后,还有一个更高的“支付者”:农夫靠力气吃饭,要看官府是否轻徭薄赋、地主是否留余粮;士卒冒死拼杀,要看主君是否兑现军功;儒生讲大道理,要看朝廷是否采纳他的解释。

所以为什么讲道理的人说不过拿刀剑的人?答案很简单:因为讲道理的人,不是有能力支付“酬劳”的人。当言筹没有权力和资源做支撑,再动听的道理,也抵不过一把能立刻抢来粮食的刀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育德阳光培训 ( 冀ICP备2022028199号-1 )

GMT+8, 2025-11-27 06:53 , Processed in 0.050019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Mr.Geng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