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微信登录

微信扫一扫,快速登录
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126|回复: 0

教育要变革,首先重新认识人。人观错了,教育一定会错

[复制链接]

207

主题

1

回帖

735

积分

高级会员

积分
735
发表于 2025-8-7 15:23:17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一、真正影响教育效果的,从来不是方法,而是你怎么看“人”
为什么很多家长学了理念、看了书、换了方式,教育还是陷入焦虑和内耗?
因为他们方法变了,但人观没变。
他们依然:
想塑造一个“有用”的孩子
想培养一个“让人满意”的角色
想安排一个“不会出错”的路径
这不是教育的更新,而是旧人观在新包装下的延续
二、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在人观上的“思想合谋”
✅ 儒家传统:人=角色承担者
人的价值来自是否“安于位、守于礼”
教育是让你“适配等级结构”
顺服比表达重要,规则比成长优先
✅ 马克思主义:人=社会资源
人是“历史进程的承担者”
目标是为社会发展、集体目标而培养人
教育是意识形态的内化机制
看似不同的两个系统,其实在人观上惊人一致:
都把“人”当作系统中的角色或资源,而非独立生命
三、结果:我们不知不觉把孩子当成了什么?
当成能完成作业、拿到成绩的“学习工具”
当成能考上大学、进入赛道的“社会资源”
当成“能争气”的投射模板、“别出问题”的风险管理对象
这时教育的焦点不再是“这个孩子是谁”,
而是“他能不能像我希望的那样”。
四、李左懿说教育:回归本体性人观,重建教育方向
人,不是角色的集合,不是资源包裹,
而是一个拥有精神、物质与潜能需求的本性生命体。
这些本性需求,会在生命过程中不断演化,
带来欲望、挣扎、选择与成长。
教育的任务,不是安排他怎么做,
而是回应他的本性,引导他活出他自己。
五、结尾总结:
如果我们还在沿用“角色型人观”或“资源型人观”,
那教育的起点就错了,方法越多,错得越远。
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育德阳光培训 ( 冀ICP备2022028199号-1 )

GMT+8, 2025-8-31 16:39 , Processed in 0.053373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Mr.Geng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